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舰船买卖> 船舶雷达探测距离(舰载雷达对海探测距离)
船舶雷达探测距离(舰载雷达对海探测距离)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0-14 08:40 点击:928 编辑:admin

1. 舰载雷达对海探测距离

雷达工作原理核心是雷达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根据回波判定目标的某些状态。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就是它的工作频率。

工作频率对雷达起着倏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雷达的探测距离、角分辨率、多普勒测速性能和雷达的尺寸、重量和造价等。

前用的雷达工作频率范围为500-40,000兆赫,一些特殊用途的雷达的工作频率则超出了上述范围,如超视距雷达的工作频率低到2-5兆赫,而毫米波雷达的工作频率达到94,000光赫。

对于一种特定的雷达,它的最佳工作频率由它所要完成的任务决定。

同时,工作频率的选择又是对雷达的尺寸、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等的综合考虑。

雷达尺寸 频率越低,电磁波的波长越长,产生产发射电磁波的发射管的尺寸就越大,同时重量越重;反之,频率越高,发射管的尺寸越小,重量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可以在一些空间受限的场合使用(如机载雷达)。

波束宽度 深人的理论分析表明,雷达的波束宽度与波长成正比,而与天线尺寸成反比。

所以,为了达到相同的角分辨力,频率越高,波长越短,所需天线尺寸也越小。

大气衰减 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由于大气的吸收和散射而发生衰减,频率越高,衰减越多。

频率低于100兆赫时,这种衰减可以忽略,因而能够传播得很远,例如,工作频率很低的超视距雷达可以有几千公里的探测范围;频率高于10,00O兆赫时,衰减就很严重了,例如,毫米波雷达难以达到很远的距离。

多普勒效应 我们在第二节中介绍了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频移不仅与目标和雷达的接近速度成正比,而且与波的频率成正比,频率越高,多普勒频移越显著。

但是,过人的多普勒频移有时也会造成麻烦,所以在某些场合需要限制雷达的工作频率,但在另一些场合,又需要选择相当高的频率,以提高多普勒测速的灵敏度。

背景噪声 雷达的回波信号受到噪声的干扰,这些噪声一方面来源于雷达接收机内部,另一方面来源于宇宙空间存在的电磁辐射和大气变化带来的噪声,即背景噪声。

背景噪声主要包括宇宙电磁辐射和大气噪声。

宇宙噪声在低频段较高,而大气噪声在高频段较高。

很多雷达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内部,但当雷达需要很远的探测范围而使用低噪声的接收机时,背景噪声就占据主导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场合,不同用途的雷达,工作频率差别很大。

地面雷达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频率范围,如功率达到几兆瓦的大探测范围的警戒雷达,由于没有雷达尺寸的限制,在工作频率很低的同时,可以做得很大以得到相当高的角分辨力。

空中警戒雷达和预警雷达工作在UHF和VHF频段,这一频段的背景噪声最小,大气衰减也可以忽略,但由于大量的通信信号使用这一频段,所以雷达只能在特定的情况和地理区域中使用。

舰载雷达受到有限的使用空间的限制,频率不能很低,同时,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又限定了频率的上限。

机载雷达对雷达尺寸的要求更加苛刻,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和负载能力下达到较高的分辨力,机载雷达的工作频率一般都较高。

2. 舰载雷达对海探测距离的影响

舰载雷达──它是装备在船舶上的各种雷达的总称,它们可探测和跟踪海面、空中目标,为武器系统提供目标数据,引导舰载机飞行和着舰,躲避海上障碍物,保障舰艇安全航行和战术机动等。  1935年,德国在“贝雷”号试验船上首次进行舰载雷达试验,这是一种对海警戒雷达,当时对海上舰船的探测距离仅8公里。世界上最早实用舰载雷达的是德国研制的“海上节拍”式对海警戒雷达。它在1936年夏首先装备了“海军上将施佩尔伯爵”号袖珍战列舰等3艘大型军舰。第一部舰载对空警戒雷达是美国海军研实验室于1938研制成功的XAF型雷达,它对飞机的探测距离达137公里,首先装备了“纽约”号战列舰。对空、对海警戒雷达的装备使用,可及早发现敌方飞机和舰船,以保障适时和准确地进行攻击。  按战术用途分为:  ①警戒雷达。有对空警戒雷达和对海警戒雷达,用于发现和监视海面、空中目标,与敌我识别系统相配合判定目标的敌我属性,给导弹制导雷达和炮瞄雷达提供目标指示等。  ②导弹制导雷达。有舰舰导弹制导雷达和舰空导弹制导雷达,用于跟踪海面和空中目标,为导弹武器系统的计算机或射击指挥仪提供目标的坐标和运动数据。  ③炮瞄雷达。用于跟踪海面和空中目标,为舰炮射击指挥仪或火控计算机提供目标的坐标数据和炸点偏差数据。  ④鱼雷攻击雷达。装在鱼雷艇和潜艇上,用于搜索、跟踪海面目标,为鱼雷攻击指挥仪提供目标的坐标和运动数据。  ⑤航海雷达。用于观测岛岸目标,以确定舰位,并根据航路情况,利用计算机进行避碰解算和显示,引导舰船安全航行。  ⑥舰载机引导雷达。一般装在航空母舰上,用于对舰载机进行指挥引导。⑦着舰雷达。一般装在航空母舰上,用于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引导舰载机安全着舰。  各种舰艇上装备的雷达种类和数量,取决于舰艇的战斗使命、武器装备和吨位大小。通常小型战斗舰艇装1~2部;大、中型战斗舰艇装10多部,有的多达20余部。

3. 海防雷达探测距离

我国古代海防建设开始于明代

中国有一个朝代是有着来自海上的威胁。

啊对,这就是大明。

为了应付来自海上的倭寇侵袭,大明在经年累月的对抗中,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海防系统。

这套系统,直到清代末年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时依然大放光彩,为近现代的海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明代的海防建设起源非常早,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因为倭寇犯边而派出自己的老兄弟汤和巡视。

老朱同志虽然生性残暴手段残忍,但是在一般老百姓看来那可是大大的好皇帝。腐败零容忍,欺压百姓也零容忍。这位草根皇帝对于草根们有着浓浓的特殊感情,所以,弹丸之地的小小倭寇亦敢犯我子民?

朕揍死他们。

领命的汤和随即奔赴沿海诸城,开始了海防体系的初步建设。

当时的总思路是“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兵,水具战舰,错置其间,倭寇不得入,入亦不得登岸,则可制矣”。这套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御敌于海上,二是固防于海岸,三是严守于城池。

这套系统在实践中遇到了些许小问题,让明朝的海防人员意识到了这套系统其实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如果想要御敌于海上,那么就需要一套反应迅敏的预警体系,否则,等海军意识到敌人来了,然后才整队出发,到达战场之时倭寇早就溜之大吉了。

其次,固守于海岸,海岸那么大,怎么守?让战士们不分昼夜地驻扎?

但是俗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一点,明军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预警系统。第二点,则是聚落系统的建设,海岸作为一个整面确实难以防守,但是划分为数个点建立村落,就易于防守了。

在烽燧系统之中,各个烽燧的间距在视觉有效可达范围内,连点成线,形成连贯的视觉流。烟墩之距,约为十里。这套系统反应灵敏,缺陷则在于受天气影响大,且传递信息少。

因此,明军还建设了驿路系统,驿路系统由驿站和驿城组成,与烟墩选址于山峰高耸处不同,驿路往往选址于平原处,以便骑兵能够迅速跑完全程。至于驿站的相距,《飘海录》一书曾提及“陆驿相距或六十里,或七八十里。”不过,实际情况则略有不同,在战事前沿,为了迅速传递信息,驿站之间的距离往往只有三十公里。

烽燧和驿路两套系统相辅相成,完全能够满足明军对抗倭寇的需求。

除却预警系统,还有海防的聚落系统建设。相邻聚落具有协防的责任,聚落系统中的一点遭受入侵,则邻近聚落予以救援,防御力量与传统系统相比

4. 海军雷达探测距离

防空雷达探测但绝对范围视功率敏感度而定,绝对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军舰的布置的四面阵相控阵雷达外,没有任何雷达是相距几十米布置的,就算是钱多到打水漂的美军也不可能这样布置,浪费钱至于还没任何作用

5. 舰载对海搜索雷达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许多国家开展了对雷达的研究。1936年。英国人沃森·瓦特设计的“本土链”对空警戒雷达,部署在英国泰晤士河口附近并投入使用。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对防止德军的空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英国又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机载对海搜索雷达。

同年,美国又研制出舰载警戒雷达,安装在“纽约”号战列舰上。50~60年代,航空和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超音速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以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6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所研制的反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使雷达在探测距离、跟踪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标容量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在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占据了空中的绝对优势,其中很大程度上,由于美军采用了先进的雷达探测系统,截击了伊军所发射的大量的“飞毛腿”导弹,从而在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6. 舰载雷达对海探测距离是多少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和接受无线电波来实现对目标的探测,现代雷达可以同时探测目标的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形状和目标类型等等。 雷达的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一般为军用雷达。通常可以按照雷达的用途分类,如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引导指挥雷达、炮瞄雷达、测高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机载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雷达引信、气象雷达、航行管制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 1.按照雷达信号形式分类,有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部压缩雷达和频率捷变雷达等。

2.按照角跟踪方式分类,有单脉冲雷达、圆锥扫描雷达和隐蔽圆锥扫描雷达等。

3.按照目标测量的参数分类,有测高雷达、二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和敌我识对雷达、多站雷达等。

4.按照雷达采用的技术和信号处理的方式有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脉冲多普勒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边扫描边跟踪雷达。

5.按照天线扫描方式分类,分为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等。

6.按雷达频段分,可分为超视距雷达、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等。

7. 对海雷达对军舰探测距离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一般舰船雷达安装高度在15米左右,对海搜索探测距离大约是25千米。雷达高度越高,探测发现距离就越远。

附雷达高度与探测距离表:

雷达高度 发现距离300米 80KM200米 67.5KM100米 50KM50米 38.35KM30米 31.78KM25米 29.81KM20米 27.64KM15米 25.17KM

8. 舰载雷达对海探测距离有要求吗

搜索雷达探测距离很远,精度很高 。警戒雷达对探测距离,精度要求不高。

搜索雷达 :一般搜索和警戒雷达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远距离的军事目标

搜索雷达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大的空域范围内,尽可能早地发现目标。因此,搜索雷达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很远的探测距离和很大的覆盖空域。由于要求探测距离远,搜索雷达一般采用较低的频段,通常是L和S频段,有时是UHF,特殊情况下是VHF,甚至HF频段。

在这些频段上,大气衰减不太大,杂波反射率低,例如承担预警任务的雷达。预警雷达包括地面、机载、舰载等类型,地面一般为大型预警雷达,主要针对远程目标,如洲际战略弹道导弹,工作频率多在100兆赫以下,探测距离达几千公里,精度方面,距离上可达到几十米,方位角和俯仰角达到0.03度,为了达到这样的精度,地面预警雷达的天线尺寸有几十米。

最广泛使用的是两坐标搜索雷达,它在垂直面上为一个扇形波束,因此在俯仰角上不具备分辨力。它在水平面上的波束很窄,因此方位角的分辨力较高,达到零点几度到几度,因此,目标的位置由距离和方位两个测量值表示,并由此得名两坐标雷达。这种雷达通过机械扫描的方式,转动天线或喇叭馈电的反射器,使扇形波束在方位上扫过360度,从而获得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信息。

将两坐标雷达与点头式测高雷达结合使用,就可以得到目标的三维坐标。但是,两坐标雷达和点头式测高雷达都是机械扫描雷达,扫描速度'最,可以同时容纳的目标数目较少,测量精度较差,因而当空中目标以高速度、高密度出现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电扫描的三坐标雷达,能够同时迅速地、精确地测量大批目标的三个坐标,即距离、方位角和俯仰角。相控阵雷达是三坐标雷达的一个代表,由于它同时具有跟踪的功能,我们将放在后面介绍。

警戒雷达。有对空警戒雷达和对海警戒雷达,用于发现和监视海面、空中目标,与敌我识别系统相配合判定目标的敌我属性,给导弹制导雷达和炮瞄雷达提供目标指示等。

警戒雷达目的是及早发现空中目标,并为防空武器系统指示目标的舰艇雷达。以警戒为主要任务时,一般为两坐标雷达, 具有较大的探测距离和覆盖空域按探测距离分为近程(50千米以内)、中程(50千米~200千米)和远程(200千米以上)警戒雷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