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渔场 > 正文
引渤入疆的回应质疑
产品图片
重要参数

产品简介

“引渤入疆”是解决新疆缺水问题的最佳方案吗?

据唐立久介绍,近30年来,关于解决新疆水荒的方案,国内先后有过5种设想。

第一种,著名的“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把印度洋暖湿气流引过青藏高原”。这种奇想虽然具有科学依据,但经我国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及其科研小组证实,从气象学上无法成立。

第二种,“大西线调水”,即上世纪80年代初,民间水利学家郭开提出,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取水,通过修筑大坝,开挖隧洞将水引入黄河,其中有两条支流通往新疆。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和张光斗的主持下,两院43位院士和百位专家形成《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西线工程没有技术可行性。

第三种,通过节水解决缺水问题由国家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提出。他认为,新疆应加强环境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做好规划,特别是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监督,推进水使用权制度,用水总量和定额管理,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来解决缺水问题。这也是政府一直推行的思路,但还需长期实践证明。

第四种,南水北调,这一设想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经过几十年研究,基本确定的布局为: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该工程建成后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并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2010年3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破土动工。这是国家启动的涉及解决新疆缺水问题的方案。

第五种,“海水西调”方案,线路全长2800多公里,先向吐鲁番年输水。

唐立久表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西气东输、西电东输、西煤东输等项目的顺利实施,说明远距离输送资源在国内已不罕见。“引渤入疆”是解决新疆缺水的大胆设想之一,不管能否实现,应该存在设想的勇气。 怎么解决海水淡化问题?

唐立久说,引海水入疆实际上有两种可能,一是通过密封的管道,将海水引到新疆后进行淡化;二是在海边或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将海水淡化后引到新疆。国际上海水淡化和输送的技术是成熟的,一旦投资到位,施工是可行的。同时按照霍有光的思路,国际上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海洋经济,乌鲁木齐作为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可能。同时,“引渤济锡”项目的有望上马,为引淡水进新疆创造了可能。 一方8元钱的淡化海水,新疆能用得起吗?

“引渤入疆”按照初步设计测算,使用管径5.8米的玻璃钢管输送海水,仅从内蒙进疆铺设2000多公里管道一项,需投资700多亿元,工程总投资更达到3000多亿元。核算后,从渤海引来的水,在新疆的水价将达到每立方米8元左右。

对于如此高的水价,唐立久表示,首先许多年之间,新疆本地水价有可能上涨,其次对新疆而言输水除了算一本经济账外,还要兼顾战略账,经济发展必然需要用水。 渤海污染严重,渤海水引到新疆怎样避免二次污染?

2010年10月,新华社以《渤海污染严重快成“死海”》为题,报道了渤海被严重污染,年污水量超过40亿吨。面对“把被污染的渤海水引到西部,是继续污染西部吗?”的质疑,唐立久表示,如果在“引渤济锡”项目基础上引水,引来的是经过淡化和净化的水。据他了解,“引渤济锡”工程将引水口选择在辽宁葫芦岛,正是因为那里可以引到未被污染的海水 为了引水,破坏几千公里沿线生态环境,值不值?

对于“引渤入疆”必然产生的生态破坏,唐立久简短沉默后回答:“这是引渤入疆最大的风险,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1)问:调渤海水的成本太高,21世纪中国的国力能不能接受?会不会“祸国殃民、劳民伤财”?

答:据有关资料,南水北调1立方米的成本是20多元(参见附录一),用同样的钱,可为我国西北沙漠调3立方米的渤海水。

若充分利用沙漠中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每3立方米渤海水可晒制69~93公斤盐(注:目前国内工业用盐批发价格为0.7元/公斤,参见附录二),大约值48.3~65.1元。同时蒸发出大约2.9吨优质水气,其中有2/5或大约1立方米的水气将直接变成雨水回落到当地(沙漠),滋润植被,从而可获得一石数鸟之利。

依托人造海,有了盐矿资源,则有利于发展盐化学工业。沿海地区的盐场则可转产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

令北方沙漠丰富的光照资源(即太阳能资源,单位面积年蒸发量为1200~3300毫米)变废为宝,既晒盐又晒水。盐每吨价值7百余元,发展盐化工业附加值更高(如:市场零售的加碘盐每公斤为2.2元)。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以制碱、盐酸、氯气、金属钠等。碱(纯碱、烧碱、硫化碱)、盐酸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医药、日常生活等各部门;氯用以制漂白粉、氯苯、各种聚氯乙烯塑料以及结晶硅的提纯等;金属钠用作制取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剂,提取稀有金属的还原剂,制抗磨合金(钠钙铜锡合金)等。钾肥(氯化钾)为农业的三大肥料之一,钾可用于焰火、炸药、玻璃、医药、陶瓷、电池,用于航空汽油、钢铁及铝合金的热处理。

渤海水含盐量为23克/升~31克/升,也就是说,水与盐的比值(即水:盐)是32:1~43:1,即每获得1吨盐(价值大约700元),可为沙漠生态环境提供32~43吨优质水汽,尤其是无须建立昂贵的水处理设施,无须为处理水而消耗大量的能源;晒水可直接提高沙漠湿度或导致降雨,生发植被,逐渐使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遏制沙尘暴,为改造沙漠提供了契机。这对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而言,权衡生态环境效益与调水成本问题,两者究竟那个更划算,轻重自明。

(2)问:沙漠人造海会不会污染沙漠?会不会“引发生态灾难”?“几十亿吨盐怎么处理”?

答:沙漠表层的堆积物,仅是在地表上露头的、千百年来地质作用形成的颗粒状的碎屑(厚度较薄),其下有巨厚(厚达数千米)的岩层,岩层有褶皱(背斜和向斜)构造,发育有许多层隔水板。故沙漠中的构造盆地不仅多,而且规模可能还很大,这需要做地质工作。青海湖以及罗布泊(其下已打出淡水井)可作为典型的参照系(案例)。

利用沙漠中的盐碱湖(构造盆地)建立人造海,充分利用沙漠里丰富的太阳能,通过海水的蒸发作用,靠湿气和形成雨水来改善沙漠(小环境)的生态环境。盐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能够结晶,即便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湖(人造海)里,形成矿产(如增加罗布泊的盐矿储量,可留给子孙后代去开采)。当然,还可以就近发展盐化产业,开采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调水沿途(管道或渠道)不会出现所谓的污染问题。

依托沙漠人造海晒盐与发展盐化产业,既可对冲调水的成本,也可节约沿海地区盐场晒盐所用的土地,使之转产,譬如发展旅游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等。

(3)问:高污染的渤海水会不会污染沙漠?

答:①我国政府早在2000年就向全世界承诺一定要治理好渤海。不能用“渤海污染合理论”来否定海水西调;②调水可以加快渤海对流的速度,提高渤海自净的效率。黄海的含盐度仅比渤海略高(千分之三),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黄海多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等,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对流作用不会对渤海有大的负面的生态影响,反而有助于改善渤海的水质;③采用生物治污方法:利用沙漠人造海的大片湿地,种植芦苇等盐生植物,吸收重金属、富营养化。通过收割芦苇来发展造纸产业。新疆艾比湖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便是很好的参照系。

(4)问:盐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要不要“频繁地更换”发电机配件、混凝土渠道、玻璃钢管?

答:可以问一问北海舰队,要不要“频繁地更换”军舰的外壳与螺旋桨;去看一看沿海的礁石和护岸大堤,为何能够久经海浪的侵袭;家里盛盐的罐子是玻璃瓶,都用了几十年了……

(5)问:每年从渤海调水50亿~300亿立方米,会不会危及渤海?

答:渤海面积为7.7万方公里,平均水深12.5米,蓄水量大约为962.5立方公里,每年调渤海水300亿立方米(1立方公里=10亿立方米),是渤海水量的三十分之一,影响不大。况且渤海毗邻黄海,黄海毗邻太平洋。与南水北调旨在调水数百亿立方米(影响长江水质)的方案作比较,生态影响可忽略不计。

(略)

本土声音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院长侍克斌

海水淡化成本非常高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院长侍克斌,长期从事如何解决新疆缺水、何种方案调水更为科学的研究。2010年11月5日,侍克斌作为嘉宾,列席了“高峰论坛”。

侍克斌认为,“引渤入疆”从理论层面说具备可操作性的调水方案。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只有在两种情况引水具有可行性――将海水淡化后引入新疆,或者确保海水引入新疆后水位在零平面以下。

“强调输送淡水,因为用管道输送海水,一定会发生渗漏,而渗漏必然造成对土壤的污染。”侍克斌表示,“比如地震对管道造成挫伤后渗漏,这是无法预计和避免的。而且这种渗漏造成的污染的隐患,将涉及输水沿线几千公里的土壤。而强调海水入疆必须在零平面下是指,海水入疆后,必然需要大型的蓄水池、水库,而且可能是多处,这些蓄水池同样都有可能发生渗漏、污染土壤的可能。新疆的土壤含盐碱量本来就高,一旦被海水污染,更无法种植。”

此外,就“引渤入疆”所需的技术及耗用成本,侍克斌说:“例如,目前沙特阿拉伯没有大量使用淡化海水,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水淡化的成本非常非常高,可以说‘用不起’。我国的沿海城市中,比如天津,一直非常缺水,但紧靠海边的天津多年来也没有采用海水淡化来缓解缺水的问题。所以说‘引渤入疆’需要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侍克斌认为,解决新疆缺水的问题,首先是要“将自己的水用好”,将发源于新疆境内的几条大河流规划使用好;其次是进一步推进节水灌溉、减少浪费,比如农业生产上,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修建防渗渠等;第三是考虑采用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法调水。而从渤海调水,则是将以上3点都做到、做好后,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引入淡水。 这只是“一个美好想法”

2010年11月5日,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政府没有制定关于“引渤入疆”的相关计划,可以说这一提法仍在民间研究的层面上。由于海水淡化的成本过高,大量利用淡化海水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难题,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 1、海水淡化后输送 直接提引海水的确存在环境风险,最好在渤海湾沿岸设海水淡化厂,将淡化后的水进行输送。

2、在海水淡化厂周边设立海水淡化经济特区,发展一系列海水淡化、海水卤化工业、海水中微量稀有元素化学提炼工业、大规模提炼海水中的氘、氚等工业产业,将提炼的氘氚再用于能源生产,为引渤入疆提供能源,总之让抽以来的海水经过一系列的工艺流程后,淡化为淡水后再送入新疆,改造我们最后的处女地――沙漠。

3、沿途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利用风能对淡水进行提灌输送。

4、我国大部北方缺水,是不是先在缺水严重、离海较近的地区先建设一条海水淡化工程,吸取工程经验,成功后在实施更大的引水计划。

5、雪水和地下水将越来越枯竭,能想出这样的方案,解决西部干旱问题,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的想法,建议成立国家级的海水淡化灌溉研究院,专门负责这方面的研究。

6、教育部在部分名校设立海水灌溉专业,为这方面培养专门人才,为未来准备人才,这就叫远见卓识。

Baidu
map